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REITs试水,到底谁将率先改写中国地产金融史?

发表于2015-07-03

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变与发展,中国的房地产业终于逐步结束资源型的暴利时代,与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合流。然而随之而来的,就是转型的挑战。由于身处产业中游,房地产业的转型之路注定不会平坦。

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(REITs)广泛被业界认为是房地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一大利器。国内地产巨头万科、万达均在近期推出了REITs试点产品。


“REITs为什么那么重要?”



REITs产品于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诞生,是美国大型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主流投资品种之一。数据显示,过去20年,多个REITs板块实现两位数的年化总回报,其中写字楼为12%。同时在美国上市的REITs在2013年度派发了大约340亿美元的股息分红,投资价值显而易见。


REITs是中国地产金融最后一块遗落的拼图。它的背后,是全球1.8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。但在中国内地,REITs只出现在教科书和地产金融从业者的想象里。推崇者的狂热和相关政策的滞后形成巨大落差,十年来,REITs一直若隐若现,却始终未见实质性的突破。

其实早在2006年前后,内地就有专家提出要发展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(REITs),实现房地产资产证券化。在经历挂牌延期、发行规模削减等波折之后,2013年,国内首支酒店地产REITs基金终于实现在香港上市。业界当时认为这将带动更多的酒店地产、商业地产乃至产业地产基金的房地产证券化。


“地产巨头纷纷试水REITs”



万达和万科,中国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的两大龙头,自5月正式确立合作,至今已过去月余。在这段时间内,两家公司不约而同地在地产金融创新领域做出新动作,将REITs作为企业转型的第一步。


从天津、上海到深圳,从银监会到证监会,从廉租房、公租房到商业地产,REITs到处游弋,但又无处安身。然而这次,却终于走入了公众的视野。尽管万达和万科各自探索的产品,离真正意义上的REITs尚有距离,但是对中国地产金融转型翘首以盼多时的业界人士,已经将2015年视为“中国REITs元年”。

事实上,不仅是万科、万达,国内大型地产公司基本都有将商业资产证券化的打算,比如华润置地、保利地产、龙湖集团、中海外、恒大地产等房企。

华润置地旗下的持有物业建设面积已达341万平方米,而保利地产、龙湖集团、中海外的持有物业建筑面积也已超过200万平方米。


“万达试水REITs成功——国内商业地产转型升级迈出了一大步”

如果说,REITs的本质是一场全民参与的不动产投资盛宴,那万达最近推出的“稳赚1号”,就与REITs极为神似。它让普通人参与到不动产开发运营环节,分享租金收益和物业增值收益,并且具有灵活的流动性。

“稳赚1号”在三天之内总共募得资金50亿元,其中5亿元面向个人,45亿元面向机构。这笔钱将支持五个万达广场的建设和前几年的运营。

这款众筹产品的门槛比万科的REITs更低,只需1000元即可购买。

“稳赚1号”的期限不超过7年,收益由两部分构成,一是万达广场项目的租金收益,每年派发,大约年均能达到6%;二是投资物业的增值收益,在退出项目时一次性发放。

王健林认为,“稳赚1号”其实就是一个准REITs,待有关部门一批准,就可以上市,变成公募而不是私募,就是真正的REITs。而在万达本身的产品介绍中,“稳赚1号”最终的退出方式也是以REITs形式上市。

“我们将连发两期,预计一期50亿,如果收效良好,不排除万达今后就不会再和外部投资机构合作,可能商业地产就只和内部的快钱合作了。”王健林说。


“十年之后,万达要开业1000座万达广场”

王健林的核心逻辑是,万达要在十年之后开业1000座万达广场,需要利用具有REITs概念的众筹,实现商业物业经营的轻资产化。当万达广场的建设不再依赖自有资金了,王健林就能真正获得他想要的扩张速度。


虽说“稳赚1号”还不能算是真正的REITs,但这显然已经是万达在金融创新上的第一簇火花。在万达内部人士看来,这是一款带有上市或转让资产优先权的类债券型产品,它是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的产物。


“稳赚1号”的成功,意味着国内商业地产转型升级迈出了一大步,对整个房地产业的转型升级都将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。乐观的分析人士认为,三年内,REITs产品将实现在A股上市。


 

上一页|1|
/1页